从永历三十六年七月开始,童子军两镇及銮仪卫两标分头出海,南下北上,在朝鲜西南沿海、日本西九州及本州西部濒临日本海地区以及北河(即安南郑主)等地或冒充日军、或装扮朝军、有时干脆以清军的面目出现,大肆劫掠。截止到十一月,共计以营一级规模出击十七次,虽然遭到一些抵抗,但由于各国或是承平已久或是国内政策(一国一城、武士集中于城下町居住)限制或因为本身武力不彰,所以最终每一次都有惊无险。
十七次出击,一共掠回人口二千一百余人,其中男女各半,此外有农具、布麻及粮食一部,论所获其实也就一般但造成三国沿海地区极大的恐慌。其间,北河方面固然对越境清军无可奈何,可日朝这对宿敌之间的关系却因此开始骤然紧张起来。
鉴于突如其来的朝鲜入寇的事件以及国内豪商集团的游说,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最终在侧近柳泽吉平的劝说下派中老阿部正武前往长崎接受了蔡汉襄递交的国书,不过阿部正武并未允许蔡汉襄前往江户谒见将军并进入京都参拜天皇的要求。
“将军大人最近身体不适,因此还请蔡工部见谅。”阿部用蔡汉襄工部主事的本官称呼着。“至于谒见天皇,自幕府肇建以来,天皇便委政与大将军,也素不接见外国使臣。”蔡汉襄对于能不能见到幕府将军及天皇早不做幻想,因此被婉拒也没有什么失望的,不过他所关切的其他几个问题,幕府也统统拒绝了。“请蔡工部回禀贵国皇帝陛下及招讨大将军殿下,日本可以接受贵国在长崎设立商馆并派官员驻守主持的要求,但是贵国要求借贷及借兵一事,本朝并无先例,所以恕不能答应。”
“当年百济不是曾经向贵国借贷、借兵吗?阿部大人又如何说没有先例呢?”
“这?”阿部正武被蔡汉襄说得一愣,他完全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使者对日本的历史如此了解。“这是几百年的事情了,时移世易,还是不要再提老黄历的好。”说到这,阿部又拿出了一个借口。“先代将军曾制定了锁国法令,出海之人不得归国,因此幕府也不敢违背成例,这个,贵方应该称为祖宗制度吧。”
“那借贷一事呢?这个贵国锁国令中可没有提及的。”
“幕府财力不济,并无余力支援贵国复国大业。”阿部正武再度拒绝着。“不过,”他突然话锋一转。“若是贵藩能保证以合理的价格长期供应生丝,日本的商人们都是乐意向贵藩借贷的。”
蔡汉襄反问道:“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呢?”
“这个就需要贵藩跟商人们自行协商了。”
“明白了。”蔡汉襄点点头。“有阿部大人牵线,想来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结果。”
“不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