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超神对手,就怕蠢猪队友。朱允炆倒好,两样都占。朱棣是超神对手。朱允炆身边的黄子澄、齐泰等人,却一个比一个蠢。面对朱棣的清君侧,朱允炆先是派耿炳文率兵去镇压。耿炳文是跟随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朱元璋登基之后,论功行赏,耿炳文与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位列功臣第一等,乃是武将中的中流砥柱。不仅如此,耿炳文也是开国功臣中,少有的智商与情商双高之人。大明那么多开国元勋,能够躲过洪武晚年血洗,平安顺遂活到建文一朝的,只有他和郭英两个。朱允炆安排耿炳文这样一个作战勇猛、经验丰富,有勇有谋之人去平乱,还算正常操作。只是,耿炳文虽厉害,朱棣却不是善茬。两方人马交手,战况一度胶灼。朱允炆见耿炳文迟迟拿不下朱棣,就认为这老家伙没用,就听从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将耿炳文替换下来,让李景隆顶上。原大明。“蠢材,蠢材!”“临阵换帅,兵家大忌,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吗?”“耿炳文乃是咱最器重的开国功臣,那么多场仗都打过来了,他的能力还需要质疑吗?”“你、你真是气死咱了。”朱元璋气得指着朱允炆的鼻子骂,恨不得一拳锤死这个蠢货。武将们看到这里,也是集体无语。耿炳文更是无语他妈给无语开门,无语到家了。天幕中。顶替耿炳文的李景隆是个二世祖,吃喝嫖赌抽样样都行,唯独不会打仗。李景隆没能力,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帅才,与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一个德行。朱棣听说朱允炆撤换了耿炳文,让李景隆领兵平乱,高兴得没边儿。他深知李景隆是缺乏计谋,又骄傲自负的人,更要命的是,他刻薄善妒,刚愎自用,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朱允炆将几十万大军交给他,正如中了反间计的赵国孝成王,用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最后受困于长平,败得惨不可言。随后,朱棣又总结李景隆五大弱点。其一,治军无军令军纪,上下不同心。其二,南军将士不适北地霜寒,粮草军备不足。其三,贪功求胜,贸然轻进。其四,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刚愎自用,没有威信。其五,所部尽是乌合之众,混乱无序,多是谀佞小人。他笑对众将道:“李景隆有此五败,此战必败无疑。”果然被朱棣说中了,李景隆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交战数次,李景隆就被打得丢盔弃甲,几十万大军死伤大半。消息传到京城,御史大夫练子宁、御史叶希贤纷纷上疏,要皇帝将李景隆军法处置。黄子澄也觉得没脸,奏请朱允炆斩杀李景隆,以谢天下。谁知,朱允炆不知道哪根筋不对,非但没有听从建议,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与朱棣划江而治,一南一北,平分大明江山。原大明。“什么?划江而治?”“你这蠢货,你这贪生怕死的玩意,你这猪狗不如的畜生!”朱元璋气得当场暴走,心头似火山爆发那般难以遏制。“咱奋斗大半生,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你这孽障竟敢割让领土,分裂咱的江山?”朱元璋看了对比预告,知道朱允炆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废物,最后丢了皇位。可他万万没想到,朱允炆连割地求和、分裂江山这种事都干得出来。虽说他割让领土的对象是朱棣,终是肥水不入外人田,但依旧无法原谅。秦始皇之所以如此伟大,被誉为‘千古一帝’,就因为他统一了六国,将大一统王朝这个精神概念深深烙印进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基因里。数千年来,从未改变。东汉末年,三国争霸。为何有人夸曹魏,有人夸蜀汉,为何没人夸东吴?一提起东吴,就是江东鼠辈,骂个不停。背刺害死关羽是直接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在于,东吴只想着经营自家这一亩三分地,比不得曹魏和蜀汉时刻都想着统一。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却留下深深的遗憾,自己的王朝没有大一统。后人修宋史犯难,也在于宋朝不是大一统王朝,弄得史官很尴尬,最后只能让宋、辽、金并立,一起修史。正因为有‘大一统’这个精神信念,无论王朝怎么更迭,华夏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不至于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破碎零落。西方的罗马消亡之后,就永远消失了。东方的罗马,从古至今,却一直都在。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倒,只剩华夏一个不死鸟的真正原因。朱允炆提出的‘划江而治’,本质就是割地求和,分裂国家,比起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更可恨、更不可原谅。朱元璋越说越气,立刻将缩到一旁的朱允炆提溜出来,一顿暴打。“你胡乱削藩,咱可以忍!”“你逼死亲人,咱也可以忍。”“唯独割地求和、划江而治,咱无论如何都忍不了。”“我大明不割地、不赔款、不求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怎么会有你这样不成器的儿孙?你是想气得咱早日去见阎王吗?”朱元璋拳拳到肉,一脚又一脚地往朱允炆身上招呼,打得他嗷嗷直叫,鬼哭狼嚎。“皇爷爷饶命,孙儿错了,孙儿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朱允炆痛哭流涕,惨叫着求饶。“什么?你还敢有下次?”朱元璋血压再次飙升,差点没气得吐血。畜生!真是畜生啊!朱标气得面如金纸,咬牙切齿,也想着上去掐死朱允炆这个逆子。奈何朱元璋的攻击太密集了,连一寸地方都不给他留了。他只能颤抖着手指朱允炆:“苍天啊,你是在惩罚我朱标吗?怎么叫我摊上这样一个逆子?”